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3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联盟外交是国家间在非正式安全合作协定基础上开展的安全合作,它具有隐蔽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此外交模式的运作不依靠盟约,而依靠领导人互访、口头承诺、非正式安全协定或对外援助.当获得外部战略资源与保持外交自主性在决策者心里达成一种平衡时,准联盟外交就会比联盟外交和中立外交更具吸引力.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中立国家还是结盟国家都推行过准联盟外交,这为中国开展准联盟外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朱威烈 《西亚非洲》2007,(12):17-24
构建我国对中东研究的话语体系,应注意一些基本要素。以中国的主流人文理念为指导:与美国和欧洲某些国家那套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话语体系相比,中国平等待人的话语体系更能为中东伊斯兰国家所接受,因而也应得到我国从事中东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和珍惜;重视研究对象自身的文献资料:既要重视引证国外资料文献的平衡性,也得关注中国穆斯林已形成的一套有别于基督教、天主教的语汇和译名;注意符合时代精神:构建中国对中东研究的话语体系,须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趋势等要素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在分析阐述美国与伊斯兰世界这对矛盾时,必须关注它们在时代精神这一涉及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方面的表现和分歧。探讨构建社会主义中国的中东研究话语体系,实际上也是读解"中国特色"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汪波 《西亚非洲》2007,(4):5-10
伊拉克战后重建中的政党政治发展,主要体现为伊拉克不同种族和宗派政治势力的扩大与冲突。为适应战后所谓“民主化政治重建”的需要,各种族和宗派势力都积极建立政党,通过参与选举来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力。但面对战后现实的政治环境,各政党须靠建立民兵武装维护和扩大势力范围。同时,政党还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其他物质利益吸引支持者。这种集政治、军事和经济为一体的政党政治发展,会进一步加深伊拉克种族和宗派势力之间的分化,削弱国家的中央权力,对伊拉克未来的国家建立和政治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国"的突起,带动西亚北非地区恐怖活动在暴力活动、组织形式、活动范围等三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突破了历史上的恐怖活动,掀起了新一波地区恐怖浪潮。地区变局是这一波恐怖浪潮的基本原因,变局为该地区长期存在的恐怖势力提供了新的活动机遇,变局所激化的各种矛盾为恐怖势力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变局中国际社会一些力量的不当政策诱发、助长了恐怖活动。地区恐怖活动的走势,取决于恐怖势力所积蓄的能量、国际反恐策略和地区变局的发展变化。恐怖势力将会长期影响该地区和全球安全。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伟明 《国际观察》2001,21(5):27-30
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形成于二战之后,其背景是担心核扩散会引发地区性的核冲突进而引发全球性的核战争,同时也担心核扩散会削弱美国的核垄断和核优势地位.然而,美国在具体执行这一政策时却经常是前后矛盾的.冷战后,由于苏联解体,美俄两个核大国发生核对抗的可能性下降,对此,美国对核不扩散政策作了调整.本文对美国这一政策调整的取向作了分析,同时指出,其要旨是为了维护其核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6.
汪波 《国际观察》2012,(2):53-59
冷战结束后,美国依仗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在中东全面推行霸权战略,试图以军事干预和政治改造的方式在中东地区建立霸权.然而,美国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却未能取得预期目标,不但大量消耗了自身实力,而且还导致了一系列美国难以应对的结果,其中包括伊朗神权国家强势崛起,恐怖主义威胁不断扩大,平民化伊斯兰革命全面扩展.面对各种反美势力的联合和做大,美国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以收缩平衡战略代替军事霸权.收缩平衡战略强调,美国应把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转交给这一地区的盟友,通过它们和伊斯兰敌对势力形成的均势来遏制对手的扩展.同时,美国必须从中东地区撤出地面军事力量,消除伊斯兰敌对势力鼓动的普遍反美情绪,用更为隐蔽的方式来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利益和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7.
作为目前世界上安全应急体制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美国安全应急体制深受各国政府关注和学者重视。以历史唯物观所强调的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依据,为美国安全应急体制设立安全应急环境、安全应急理念和安全应急机制三种变量,并以这三种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美国安全应急体制改革历程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趋势,可以发现,美国安全应急体制是在应对核战争所代表的传统安全威胁、自然灾害所代表的民生安全威胁以及恐怖主义攻击所代表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过程中建立和形成的,这一体制的逐步完善也是其中所涉及的环境、理念和机制等三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改革发展历程的经验表明,美国安全应急体制能够适应安全环境变化而及时调整安全应急理念,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完善组织机构来健全安全应急机制,因而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但这一体制的发展往往过度依赖客观环境的推动,也会造成应急管理在主观上的防范疏漏,其中失败的教训也应当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8.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以及约瑟夫·奈的"软实(权)力说"等均对冷战后美国对中东战略的确立、实施和调整产生了影响,他们学术思想中的政策相关性更构成布什政府对中东战略的重要学理依据.其中,亨廷顿与福山等人的学术理念对"布什主义"影响甚深;约瑟夫·奈则对布什政府修复"美国形象"、后布什政府重振国家实力等积极建言.在美国对中东战略陷入困境之际,亨廷顿等人的学术观念亦遇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且政府与学界都出现了调整与反思的迹象.探究这些重要的学理因素,旨在深度体认并预判美国对中东战略及其走势,反思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学界强化研究"思维的主体性"所产生的销蚀力,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9.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钮松 《德国研究》2010,25(1):12-18
德国中东政策与欧盟中东政策的相互影响是规范相互传递的过程。德国在积极引导欧盟制度建设的同时,展现其作为"欧洲的德国"的一面。德国的民事角色、经贸合作角色塑造了欧盟角色的一个方面,其规范与欧盟的发展需求相吻合,欧洲一体化的制度保障为德国规范的传递提供了有效管道,因此,欧盟中东政策表现出明显的追求和平、阿以和解、促进与中东的正常经贸交流等形式;欧盟积极促进民主人权价值观外交,并出现了向军事力量适度变形的迹象和实践,在欧盟内部长期被熏陶的德国主动接受并逐渐内化了这些规范,其中东政策表现出明确但又适度的维护民主人权价值观的倾向,以及通过在中东的军事行动突破来实现德国军事思想转型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